“每一次亲历者采访,都是历史情境再现;每一个纪录片访谈稿,都藏着红色往事。”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学生、“老港新匠”红色振兴团队队长张晓倩,在剪辑完纪录片《为有牺牲多壮志》后,在笔记本上写下了这样一句话。这支由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同学牵头,党史专家、基层党员干部、高校师生组成的团队,正以“挖深、讲活、用实”为宗旨,在党组织的引领下,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投身乡村红色党建实践活动,奋力书写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党建答卷。
深扎根:从“故纸堆”到“田间地头”的红色挖掘
老港镇和成日村曾是浦东地区革命活动的重要区域,新四军游击队曾在此留下战斗足迹,无数村民用热血与智慧支援革命事业。但随着时间流逝,许多鲜活的红色记忆正逐渐被淡忘。2025年初,“老港新匠”团队应运而生,首要任务便是抢救性挖掘这些“散落在乡土里的红色遗产”。
团队成员们带着录音笔、摄像机走进村居,敲开了数十位老党员、老村民的家门。74岁的成日村村民吴根初曾是老港小学党支部书记,回忆起成日村“老红人”林达的故事,他十分激动地指着林达的老照片说:“我们成日村烈士的革命故事一定要传承下去……”带着吴老师的期待,老港新匠团队以“传承”为主线,编写《老港红色人物志》,《人物志》主要收录了29名烈士资料,其中5名进行详细论述。此外,对7位老港英雄人物的故事进行了介绍。同时,具体论述了15件革命事件,共计4万字。

团队成员听吴根初老师讲林达故事
活传承:让红色文化走进日常、浸润人心
“解放军爷爷们的故事原来这么了不起!”在老港镇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举办的“童心绘勋章”国防大讲堂上,9岁的红领巾讲解员黄思瑶拿着自己画的《T-7M国防勋章》,兴奋地向同伴介绍。这是“老港新匠”团队策划的系列活动之一,通过让孩子们听红色故事、画革命场景,让红色基因在代际传递中扎根。

团队成员主持“童心绘勋章”活动
团队深知,红色文化传承不能“锁在档案柜里”,更要“走进生活里”。他们协助老港镇社区党校讲师,将挖掘到的故事转化为生动的党课素材,制作了《从老港热土看初心使命》系列课件,用“村民讲村史”的形式让党课更接地气。截至目前,这些课件已在镇社区党校、各村党群服务阵地(睦邻点)使用12场,听课党员群众超800人次。
促振兴:红色研学园里的“传承与发展”
值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 周年之际,浦东新区老港镇成日村正依托上海市第七批乡村振兴示范村重点项目,紧锣密鼓的筹备“老港红色研学园”建设。“老港新匠”的这批“红人”们责无旁贷地全程参与。

老港镇红色研学园地址
“我们不仅要还原历史,更要让参观者‘沉浸式’感受革命精神。” 老港新匠团队负责人张晓倩介绍,团队结合前期挖掘的史料,为研学园设计了提供了大量基础素材,并协助制作了10余块“会说话的展板”——扫描二维码就能收听对应故事的口述录音。
这一成果的背后,是多方力量的协同共振:老港镇人民政府统筹资源,上海大学发挥人才优势,成日村村委会负责后勤保障……“老港新匠”就像一条纽带,将高校的智力资源、政府的政策支持与乡村的红色资源紧紧连在一起。

团队负成员参与浦东新区社会引导项目
上海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虞国芳老师夸赞道:“看到‘老港新匠’团队的实践,我深感欣慰与自豪。他们深挖新四军在老港的战斗足迹,将游击队与村民鱼水情的故事转化为传播素材。那些‘会说话的展板’里,新四军历史的口述录音是鲜活教材;党课中,军民互助的细节让铁军精神可感可知。团队用新闻传播的专业力,让新四军在乡土的记忆不褪色,为红色基因传承注入了青春力量。”
从抢救性挖掘到创新性传承,从文化传播到助力振兴,“老港新匠”团队用脚步丈量红色土地,用匠心守护历史记忆。在他们的努力下,老港镇和成日村的红色文化正以更鲜活的姿态,成为乡村振兴路上最动人的精神底色。
(责编:沐一帆、轩召强)